中醫如何看待蕁麻疹?資料來源:吳國斌(三重同仁堂中醫診所醫師)
蕁麻疹俗稱「風疹塊」,本病與中醫文獻記載的「瘖癗」、「癮疹」相似。如《醫宗金鑒‧外科心法》瘖癗:「此證俗名鬼飯疙瘩,由汗出受風,或露臥乘涼,風邪多中表虛之人,初起皮膚作癢,次發扁疙瘩,形如豆瓣,堆累成片。」蕁麻疹的臨床特徵為身上發出凸起的粉紅或紅色斑塊,上端平坦、發癢、摸上去有點熱,斑塊直徑自四分之一吋至一吋半,有的更大。嚴重者,斑塊面積較大而互相連接。此病常驟然發生並迅速消退,癒後則不留任何痕跡。
【病因】 蕁麻疹的病因十分複雜,約75%以上的患者找不到發病原因,尤其是慢性蕁麻疹。本病一般分為急、慢性兩類:
■急性蕁麻疹:多因稟賦不耐,又食魚蝦等葷腥動風或不新鮮食物;或因飲食失節,胃腸食滯,飲酒過量,復感風寒、風熱之邪;或七情內傷,營衛不和,衛外不固,汗出當風,風邪鬱於皮毛腠理之間而發病;也有藥物過敏而誘發的。
■慢性蕁麻疹:多因情志不遂,肝鬱不舒,鬱久化熱,傷及陰液;或因有慢性疾病,平素體弱,氣血不足;或產後受風;或因皮疹反覆發作,經久不癒,氣血耗損;或脾肺兩傷,衛氣虛弱,加之風邪外襲,以致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鬱於皮膚腠理之間,邪正相搏而發病。
【治療原則】
基本上,本病初發多屬實證,久病則多屬虛證,而風邪是本病的主要外因。因此治療時當以袪風為主,並根據挾寒、挾熱不同,酌用散寒或清熱之法。病久屬虛,陰血不足者,應配以滋陰養血、袪散風邪之品;脾肺虛弱,衛氣不固者,則配以益氣固表、袪風散邪之劑。總之,治療時把握住「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和「風血同治,氣血同治」等原則,在使用袪風藥的同時,酌加氣分及血分藥,必可增加療效。此外,臨床治癒後,亦應繼續服藥一段時間,以鞏固療效。治療期間及恢復期,均應注意飲食禁忌,以避免病情復發。
【外治法】
1. 晚蠶砂、馬鞭草、豨薟草、蒼耳子等煎水熏洗。
2. 樟樹葉、香菜、浮萍、兩面刺等煎水熏洗。
3. 將蘇打粉或玉米澱粉或膠質燕麥加入浴水中浸泡。浸泡時,水溫不宜過熱。(此法有助止癢)
【飲食宜忌】
1. 忌食:巧克力、蛋、核仁、海鮮、竹筍、芋頭、香菜、花生、酒、草莓、芒果、龍眼、荔枝及含有食物防腐劑、染色劑和添加劑之食品。
2. 宜食:清熱解毒利濕之品,如:綠豆、冬瓜、絲瓜、薏苡仁。

資料來源:中國醫藥大學副教授、台中市葉慧昌中醫診所院長
蕁麻疹的病因,主要是先天性過敏體質,在某種致敏物質作用下引起的過敏反應。誘發蕁麻疹的原因不勝枚舉,如海鮮、菇類、竹筍、牛奶、蛋、芒果、酒…等食物,如注射血清、胰島素、疫苗、抗生素…等藥物,如吸入花粉、黴菌孢子、灰塵…等汙染物,如病毒、細菌、黴菌、寄生蟲…等感染,如冷熱、光線、壓迫、搔抓…等皮膚刺激,有時甚至精神緊張、情緒不穩等心理因素,都可能是罪魁禍首。因為病因太多,患者根本理不出頭緒,多半在莫名其妙的情況下發作,無法確定誘因,難以找出元兇。
造成這種極具特色皮疹的機轉,是因為體內肥胖細胞受刺激後釋放出組織胺,進而使得血管通透性大增,造成真皮水腫所致。這一連串的過敏、免疫反應,也可能影響胃腸黏膜,造成腹痛、腹瀉,最危險的是犯及氣管黏膜,會導致病人呼吸困難甚而危及生命。
約有五分之一的人在其一生中,曾有蕁麻疹的發作。在外國因為有人接觸了蕁麻而產生類似的皮疹,故稱之為蕁麻疹,中醫則俗稱為「風疹塊」。「風」的特性是飄忽不定的,引起的病變也就變幻迅速,就像風疹塊病發時總是突如其來,病兆游走不定,迅雷不及掩耳,數小時之後卻又揚長而去,消失得無影無蹤。曾經有患者在半夜劇癢難當,匆忙趕往急診,但到達醫院後,風疹塊早已煙消雲散。所以,蕁麻疹真可說是來去如風的不速之客。
有了第一次的發作之後,約有四分之一的患者會演變成「慢性蕁麻疹」,也就是說蕁麻疹與之常相左右、糾纏不清,反覆超過六週以上。病程五年、十年的大有人在,甚至有人一輩子服藥,斷斷續續與之對抗。
西醫對於蕁麻疹的治療,是以抗組織胺或腎上腺素為主,具有短期治標的速效,但對於反覆發作,特別是病程超過六週以上的慢性蕁麻疹患者,總是倍覺難纏。
中醫則是重視辨證論治,必須根據體質的偏頗與障礙加以矯正。此外,根據現代研究,中草藥中也有不少具有抗過敏作用的藥物,如荊芥、防風、蒼耳子、苦參、地膚子、白鮮皮、紫草…等都有抑制組織胺釋放的作用,可降低過敏反應的強度,都是目前治療蕁麻疹的首選藥物;要是有貧血傾向或血路循環欠佳者,可加當歸、丹參等活血養血藥物,有降低血管通透性及抗組織胺等作用;如果常常口乾口苦,火氣大的,可加黃芩等清熱解毒藥,有抗乙醯膽鹼作用並能抑制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萬一晚上搔抓,癢得睡不著的,可加茯神、遠志、酸棗仁等鎮靜安神寧心的藥物,有調節神經系統,抑制和維持乙醯膽鹼的正常釋放。
蕁麻疹患者的飲食,舉凡竹筍、芒果、茄子、蝦、蟹,及辣椒、酒等刺激性食物都應避免。同時要減少不必要的藥物或注射,身體有任何感染病兆應及早診治。穿著應以寬鬆吸汗為原則,不要穿緊身衣,不要穿毛料、尼龍的衣物;洗澡水不要太熱,睡覺時不要蓋太厚的棉被,避免激烈多汗的運動;不要戴項鍊,若留長髮則應紮起來。萬一發作了,儘量不要搔抓疹子,因為愈抓會愈大片,使症狀更加惡化,應以拍打或冰敷來暫時緩解癢感。
蕁麻疹的中醫調理-資料來源:吳明珠-台北市立中興醫院中醫科醫師
台灣的方言稱呼蕁麻疹叫「起清膜」、意思是進食太多冰冷、生冷食物等中醫所謂寒涼性食物所引起的,或俗語所謂的「冷底」(寒性體質)的人容易長蕁麻疹;而其實臨床求診的蕁麻疹病人也常有這種問題,如「起清膜是不是因為冰吃太多才引起?」「是不是吃西瓜太多才引起?」所以民俗的觀念認為蕁麻疹是由冷所引發的,而其實引起蕁麻疹的原因很多,如:運動流汗、情緒緊張、壓力太大、喝酒、食物、藥物、寄生蟲、細菌、腫瘤、高溫環境,甚至洗熱水澡也可能出現蕁麻疹。
中醫認為本病病因複雜,病機變化多端,歸納其要點:
一是內因:稟賦不耐,氣血虛弱,胃腸積滯、衛氣失調,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均可發病.
二是外因;為風邪,所謂「風為百病之長」。發病有急性、慢性之分。常見有風熱、風寒、食滯受風、血虛受風。
1.風熱症:表現為皮疹色紅,很癢,天熱則重,常有發熱、口乾、尿黃、乾便、舌尖紅或舌質紅,脈浮數。治宜祛風清熱。可選用:菊花 十克 、金銀花 十二克 、杏仁 六克 、百蘚皮 十克 、丹皮 十克 、甘草 十克 、薄荷 六克 (後入)、水煎服。
2.風寒症:表現為皮疹色淡紅,癢,遇風冷發作或加重,怕冷,低熱,無汗,口淡不渴,苔白滑,舌質淡紅,脈浮緊。治宜祛風止癢。可選用;荊芥穗六至 十克 、防風六至 十克 、蟬衣 六克 、杏仁 六克 、甘草 六克 、白蘚皮 十二克 至 十五克 、水煎服。
3.食滯受風:表現為風團反覆發作,很癢,因癢而影響睡眠,疹色多為紅色,脘腹脹滿,大便不暢,苔厚膩或腐苔,脈滑。治宜祛風清熱消滯。可選用:荊芥 十克 、地膚子 十五克 、白蘚皮 十五克 、連翹 十二克 、大黃六至 十克 、厚朴 十克 、丹參 十五克 、焦麥芽 十克 、焦山楂 十二克 、水煎服。
4.血虛受風證:表現為風團反覆發作,多在下午至前半夜發作,疹色淡紅,癢,有血虛症狀,如心悸,頭暈,眼花,易疲倦,失眠,女子月經量少色淡,舌質淡嫩,脈細。治宜養血祛風止癢,可選用:當歸 十二克 至 十八克 、何首烏 十五克 、胡麻仁 十五克 、地膚子十二至 十五克 、靳蛇 十克 、黃耆 十五克 、防風 十克 、水煎服。
各型的患者,可能在身體環境較好時,會有痊癒的機會,比如說坐月子坐得好(氣血調理足夠),住家環境溼度改變(搬家),調整工作性質或換職業……等均會改善蕁麻疹的病情。

資料來源:嬰兒蕁麻疹和異位性皮膚炎中醫也有效(寇世菁報導)
蕁麻疹和異位性皮膚炎,除了西藥,中醫也有效。台中一名八個月大的嬰兒因為異位性皮膚炎焦躁不安,家人求助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醫師建議,先停餵一般奶粉,改服減敏奶粉,加上一天三次的煎劑,再擦抹黃連膏,一個半月後,皮膚恢復白皙光滑。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兒科主任張東迪說,蕁麻疹和異位性皮膚炎兩種過敏性疾病,多半時好時壞,發癢時往往像一陣風般,快速襲來,也如風向般變化多端。一般說來,蕁麻疹又稱風疹塊或癮疹,症狀是反覆短暫皮膚膨疹,伴隨發紅發癢。異位性皮膚炎則是皮膚乾癢,四歲以前稱為奶疹或胎斂瘡,之後發生者,都屬於四彎風、濕瘡或浸淫瘡的範疇。統計顯示,百分之五到七的孩童會感染,多數患者的家庭成員,曾出現氣喘或過敏性鼻炎。
張東迪醫師說,處理這類過敏問題,最好用養血涼血、滋陰清熱、健脾袪風的方藥,配合外用藥膏,通常半個月左右就可以顯現療效。最近一名婦女,一年多來經常為蕁痲疹所苦,發作時奇癢無比,無法入睡。當她開始兩天煎服一劑,過了兩週就不再發作,追蹤半年後,也沒有復發。另一名八個月大的嬰兒,則是因異位性皮膚炎而焦躁不安,醫師建議家長,先停餵一般奶粉,改服減敏奶粉,加上一天三次的煎劑,並擦抹黃連膏,經過一個半月,皮膚就恢復白皙光滑了。醫師指出,西藥的類固醇或抗組織胺,可能有抑制孩童生長等副作用,如果家長擔心,不妨選擇中醫治療。(西藥類固醇的副作用可能是抑制成長,不妨選擇中藥)
張東迪 醫師指出,方藥成份包括海桐皮、防風、貫眾、桑枝、白芍、柴胡、桂枝、鬱金、紫草、牡丹皮、浮萍、大青葉、蒼耳子等,以煎服效果最好。 張東迪 醫師提醒病患,遵守一些良好習慣,可以減輕疾病發作時的痛苦。譬如避開過敏原,不要抓破皮造成感染,不要在陽光下過度曝曬,少用清潔劑,別洗高溫熱水澡。

資料來源:聯合報-陳維苓-中市仁美中醫診所院長
消滅蕁麻疹 冷熱有別
蕁麻疹俗稱「風疹塊」,是皮膚黏膜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而出現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可以突然被誘發,而且快速地消退不留痕跡,除非皮膚被抓受傷,留下色素疤痕或是長期抓傷造成皮膚增厚的現象。
病因主要是先天性過敏體質,在某種致敏物質作用下引起的過敏反應。常見的原因包括:
1.吸入物︰如花粉、黴菌孢子、灰塵、羽毛等。
2.食物︰主要是動物蛋白性食物,如魚、蝦、蟹、蛋等;以及巧克力、堅果、番茄等。
3.藥物︰如青黴素、鍊黴素、磺胺藥等;以及疫苗、血清、荷爾蒙及某些抗生素等。
4.感染︰局部病灶感染或細菌、黴菌、寄生蟲等的感染症,感冒也會誘發蕁麻疹。
5.接觸物︰如羊毛、蠶絲、藥品、食品等。
6.理學因素︰冷、光線、熱、濕度、機械或力學的傷害。
7.昆蟲螫傷︰蜂、蚊、臭蟲等。
8.情緒、壓力、甚至月經前後也會加重蕁麻疹的發生。

臨床常見到一些慢性蕁麻疹的病患,皮膚抓到已經長了一層厚皮,中醫對於這類患者會酌加活血化瘀的藥物,例如血府逐瘀湯等,因為活血化瘀藥物可止癢,達到病灶的有效濃度較高,對於提高療效有一定作用。

資料來源:台北榮總皮膚部 陳長齡主任--如何遠離蕁麻疹的困擾
春夏交替之際,天氣忽冷忽熱,皮膚病發生的機會多了起來,蕁麻疹的病患也在這時候增加了。蕁麻疹的發生不分年齡層,幼兒、老人均可能。臨床上,皮膚呈現不規則形狀,類似蚊蟲叮咬的紅腫斑塊,斑塊形狀會隨著時間而改變,但廿四小時內紅疹會消失,發疹過後 , 皮膚外觀會回復正常 不留任何痕跡。這些紅疹發生時皮膚會相當的癢,常常會因搔抓而紅疹擴大或改變了紅疹的形狀。有些病患會合併黏膜皮膚的深層水腫,如眼睛、嘴唇、舌頭或陰部,較嚴重者甚至有咽喉水腫,影響呼吸順暢。
蕁麻疹可依時間長短區分為急性及慢性蕁麻疹。急性蕁麻疹指的是發生在六個星期之內,反覆產生的皮疹,食物及藥物可能是引起過敏的原因,食物方面包括水果、海鮮、堅果類、奶製品、辛辣食物及巧克力等,但約百分之五十的病人找不到任何原因。慢性蕁麻疹則是超過六個星期的搔癢性皮疹,約佔人口的千分之一,常造成病人相當大的困擾,嚴重者可影響病人的作息或情緒反應。大部分的慢性蕁麻疹找不到原因,少部分者可由念珠球菌感染、細菌感染、或惡性腫瘤引起。近年的醫學文獻大量提到幽門螺旋菌、 C 型肝炎與慢性蕁麻疹的相關性,但是否真為慢性蕁麻疹的原因之一則有待近一步的證明。少數慢性蕁麻疹的個案可證實為食品添加物引起,約佔慢性蕁麻疹病例的千分之六到八,由於機會不大,加上食品添加物的普及性,所以飲食是否要遵行食品無添加物的原則,仍依個案而定。
慢性蕁麻疹常一陣子好轉,一陣子又覆發皮疹。 大於百分之五十的慢性 蕁麻疹病況會在六個月之內自動緩解。但感染、壓力、經期、或藥物 ─ 尤其是阿斯匹靈、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或嗎啡等,常誘發慢性蕁麻疹的再發,有文獻統計,認為超過三個月以上之慢性蕁麻疹有百分之五十的病患會在三年後覆發。
為了預防蕁麻疹的再發,病患應盡量不服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也應盡量避免食品添加物、酒精和壓力。因蕁麻疹好發於局部皮膚受壓迫的部位,緊身衣物、腰帶及鞋襪少穿為宜。溫暖的環境常使搔癢症狀惡化,所以維持涼爽舒適的室溫是有助益的,尤其是臥室,當可改善搔癢引起的失眠。於發疹時,微溫的淋浴可減輕搔癢的不適。
抗組織胺是治療蕁麻疹的首選藥物,通常它改善癢的症狀要比治療紅腫的效果來得好。抗組織胺可分為第一代、第二代抗組織胺,第二代抗組織胺引起嗜睡、口乾及尿液滯留等的副作用較少,目前使用者較為普遍,但仍須注意的是,對於抗組織胺的反應有個人體質的差異性,所以最好還是經由醫師處方來控制蕁麻疹。至於孕婦或哺乳的婦女若有蕁麻疹,則更 應由 醫師處方較為安全。


資料來源: 朱家瑜(台大醫院皮膚部 主治醫師)
慢性蕁麻疹的特徵
它的特徵是皮膚會反覆出現許多紅色到粉紅色、輕微鼓起或膨出的疹子,這些疹子可大可小,有的周圍還會有一點紅暈,外觀上看起來很像被蚊子咬到的紅疹,也可以大到超過10公分 直徑,每個疹子都腫起來,好像一個一個鼓起來的浮雕一樣。就症狀來說,大部分的蕁麻疹是會癢的,它可以癢到讓人無法入睡,但是也有人不覺得很癢。
慢性蕁麻疹的種類
慢性蕁麻疹可再細分為:
(1)慢性自體性蕁麻疹(chronic idiopathic urticaria, CIU)
(2)物理性蕁麻疹(physical urticaria)
(3)自體免疫性蕁麻疹(autoimmune urticaria)
(4)皮膚劃紋症(dermographism)
此外在台灣,筆者也常發現急性蕁麻疹因為沒有找出真正的過敏原,因而一直持續發病累積變成慢性蕁麻疹的案例。
蕁麻疹的病因
蕁麻疹是典型的皮膚第一型過敏反應,常常是由於人體中有認識外來過敏原的E型免疫球蛋白而引起,許多人對海鮮類食物過敏(例如:蝦子、螃蟹、蚵等),就是由於這些食物中所含有的蛋白引發人體產生特異性的E型免疫球蛋白,這些E型免疫球蛋白一旦與過敏原結合,便會引發皮膚中或血液中肥胖細胞(mast cells) 的活化反應,因而使得這些細胞中的組織胺(histamine) 釋放出來,這些組織胺會使得皮膚中的血管擴張、組織腫脹,也會興奮神經引起厲害的癢感,於是就形成了典型的皮膚疹子。
是否與常見的過敏原有關?
會引發這種急性蕁麻疹的物質實在太多了,除了大家熟知的海鮮之外,包括塵蟎、乳膠、芒果、奇異果、日光、樹脂、香精、有機溶劑、口服或局部藥物等等物質都有報告過會引起此類過敏反應,所以不只是吃的東西,可以說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樣樣都有可能引起蕁麻疹,一般人覺得蕁麻疹一定是吃海鮮或其他「不乾淨的食物」引起的,其實是一大誤解。
相反的,慢性蕁麻疹通常不是食物過敏所引起的,因為如果是食物過敏所引發,大多的病患不用幾天就會發現是什麼食物引起自己的過敏反應,只要稍加注意避免再吃到會過敏的食物,大多可以不藥而癒,很少會拖到6週還沒好的。而慢性蕁麻疹則可以反反覆覆拖上數個月,甚至有人幾年以上都不會根治的。
事實上,要讓皮膚中的組織胺釋放出來,不一定是透過過敏反應,還有可能是物理性蕁麻疹(physical urticaria) ,包括冷、熱、壓迫皮膚、摩擦都有可能直接引發皮膚中的抗阻織胺釋放出來,結果也會發生跟蕁麻疹一模一樣的疹子;自體免疫性蕁麻疹則是由於人體有自體免疫疾病,出現認得自己蛋白的過敏反應而發生;至於皮膚劃紋症,病因更是奇特,這是因為病患自己抓皮膚就會引起組織胺釋放出來而形成的蕁麻疹。可以想見,所謂慢性蕁麻疹,絕大部分不是因為對外來的過敏原過敏所引起,也由於病因根本不是大家所熟知的外來過敏原,因此任憑你如何飲食控制,也不會有明顯的改善。
慢性蕁麻疹的治療方法
由以上說明可知,慢性蕁麻疹包括好幾種病因各不相同的疾病,因此必須洽詢有經驗的醫師治療,千萬避免自行服用成藥解決,否則可能錯失根治的機會。
首先要先找出真正的病因,所以醫師會仔細詢問發病的原因是否和特定的接觸物質有關,客觀地想想看剛開始發病的前2~3天,有無接觸到任何特別的物質,包括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都要想一想,筆者碰過的過敏原各式各樣都有,包括棉被過敏、衣服過敏(新買的衣物上有染料或因特殊處理)、紫外線過敏、擦藥膏過敏、染髮劑過敏、有機溶劑過敏、芳香精油過敏等等,所以不要自作聰明,要仔細回想一下。此外,也要注意是否有特定的因素會發病,例如:洗熱水澡後、曬太陽後、穿緊身衣物處、抓過皮膚處,以及是否有使用其他藥物(如:長期使用消炎止痛藥、含可待因的藥物、降血壓藥物) 或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甲狀腺發炎或疾病等等)。
一旦找出真正的病因,就可以確認真正的診斷。只要避免再去接觸過敏原,自然會很快痊癒,頂多吃一點口服抗組織胺或打一針抗組織胺,就會很快改善,若是實在很癢,則可以搭配擦一些止癢藥膏。
對於物理性蕁麻疹,最重要的是找出真正的發病物理因素並盡量避免發生,自然可以有效改善病情。
慢性自體性蕁麻疹是最難治療的一類,因為找不到病因,所以必須長期以口服抗組織胺來控制病情,此時便需要顧及病患的生活品質,還好新一代的抗組織胺具有更好的療效,同時也比較不會有昏昏欲睡、注意力不集中等副作用。若治療效果不佳,則可以考慮長期以免疫抑制劑或免疫調節劑治療。
皮膚劃紋症的治療和慢性自體性蕁麻疹一樣困難,除了必須長期口服抗組織胺之外,必須要注意盡量避免搔抓的原則,以免病情加重。
一般來說,慢性蕁麻疹並不需要用類固醇來治療,因為口服或注射類固醇雖然非常有效,但往往無法根治病情,只要藥物一停掉,疹子反而加重,經年累月下來,常常造成嚴重的副作用。除非有些慢性蕁麻疹實在發得很嚴重,或是引發嚴重的血管水腫(angioedema),也就是臉部或脖子嚴重腫脹,甚至腫到有如「豬頭妹」一般或引起呼吸困難時,可給予短暫類固醇治療,以便迅速改善症狀。至於自體免疫性蕁麻疹則必須考慮長期以低劑量類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劑或免疫調節劑治療。
資料來源:慈濟醫學中心
「蕁麻疹」簡單而言就是皮膚過敏,據調查約百分之二十的人一生中至少發生過一次,蕁麻疹分為急性與慢性,大多數發生以急性居多,如果發作期間控制不良也會轉變成慢性蕁麻疹,病情可能持續數個月或是好幾年,時常不明原因的反覆發生且發作時來去如風,發作時皮膚快速出現極癢的紅疹、紅斑、或是浮腫塊,往往使病患騷癢難耐,且愈抓愈癢患處愈擴大,但發作時期通常不超過24小時內又會自然消褪,因此又俗稱『風疹』或『膨疹』;若是較嚴重的蕁麻疹會浮腫於皮膚深處,稱為”血管神經性水腫”,常見的表現如眼皮、嘴唇、頭皮、手腳掌的腫脹,若蕁麻疹發生於喉嚨或呼吸道,則引起呼吸道水腫而出現呼吸困難的危險,因此嚴重的過敏反應可能會危及到生命。
引起蕁麻疹的原因,大部份的過敏反應發生是因病患本身的過敏體質,若又接觸到環境中的過敏原或是其它特定原因而引起身體的免疫反應,引起的因素可能有:
1. 環境:季節轉換、溫度及濕度的變化、冷、熱、陽光、空氣污染
2. 疾病:惡性腫瘤、紅斑性狼瘡、細菌或病毒感染
3. 內分泌:女性激素或是黃體酮的升高
4. 精神因素:情緒緊張、壓力、精神刺激、運動造成”膽素型蕁麻疹”
5. 食物:海鮮、貝殼類、牛奶、蛋等高異蛋白的食品、辛辣物、酒
6. 藥物:止痛解熱劑(如:阿斯匹林)、抗生素類(如:青黴素、盤尼西林)、鎮靜劑
7. 化學物質:人工色素、香料、漆、染料、金屬物質
8. 其它:動物皮毛、蚊蟲叮咬
病患若由生活經驗中或是透過敏感測試確定自己的過敏原是哪些,只要避開過敏原通常可以避免過敏反應的再發。
用藥
除了避開誘發皮膚過敏的過敏原,口服抗組織胺類的藥品是最重要的治療,抗組織胺藥主要在體內阻斷過敏反應物質的生成,因此可以抑制新的過敏反應發生,皮疹的過敏現象也可得到緩解;過去的抗組織胺普遍有嗜睡的副作用,新一代的抗組織胺巳經可以免除想睡覺的副作用,本院內的口服抗組織胺及常用劑量為: AllegraR(艾來)早晚飯後服用一顆、AlltecR(永康敏)睡前服用一顆。當過敏反應太強或是轉變為較難控制的慢性蕁麻疹,則需要配合口服類固醇治療,可以有效降低過敏及發炎現象,作為短期的敏感控制並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及負擔,病患可以不需過度擔心;本院的口服類固醇有Prednisolon(康速龍)、MepR(美利)、MedninR(美得寧),醫師會根據病患的過敏情形及控制狀況而調整用藥的劑量,隨著身體敏感情況的改善逐漸減低劑量至一天一次或減至二天一次。
發生過敏的局部搔癢難耐,且皮膚不規則粒疹或紅腫也影響美觀,可以撘配外用藥膏來改善局部發炎發癢,這些外用藥膏同樣是抗組織胺類及類固醇的成份,具有抗組織胺成份的如: SinbabyR(金貝比擦劑)、C.BR ointment(施美藥膏);具類固醇成份的如: Rinderon-VR(臨得隆藥霜)、TopsymR(妥膚淨軟膏)、BestasolR(倍達舒乳膏)、EspersonR(拭皮爽軟膏)、ElometR(皚膚美得乳膏)、Cort.SR ointment(皮質醇軟膏)等,經醫師評估過敏的嚴重度及過敏部位而選擇用藥。
日常生活保健原則
蕁麻疹百分之七十找不出原因,常讓病患摸不著頭緒,很多是體質性的問題,持續復發又不易根治,因此過敏體質的人最好學習如何與它共處,才能盡量在生活中減低困擾:
1. 避免熱敷,但可使用冷敷:熱可使癢感暫時緩解,但會讓局部的紅腫更嚴重,使用冷敷可以抑制癢感,也可以收縮血管降低發紅
2. 避免手抓:手抓止癢會使局部的溫度升高,使血液中組織胺(即引起過敏反應的體內生成物質)釋出,造成發癢局部更加擴大及惡化
3. 多食用有益或鹼性食物:如富含維他命C及B群之新鮮蔬果、葡萄、蕃茄、香蕉、蘋果、橘子、綠茶、薏仁、綠豆、胡蘿蔔、芝麻
4. 注意會誘發過敏的食物或藥物,及環境中的誘發因子
5. 適度運動、避免疲累、避免生活壓力

arrow
arrow

    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